1954年11月,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邓华同志从朝鲜前线归国,踏上了回到祖国的旅程。就在他归国的同时,新的任命已经下达:他被任命为东北军区代理司令员。不久后,东北军区被重新编制为沈阳军区,邓华被任命为沈阳军区的首任司令员,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。
那天,邓华刚刚越过鸭绿江,途经丹东时稍作停留休整。就在此时,他接到了军区的电话,要求他尽快到军区报到并处理相关事务。邓华心情轻松地回应道:“先去了解一下具体情况,没什么特别的指示,放心好了。”
邓华并没有在丹东停留太久,便匆匆赶赴军区报到。然而,他刚刚抵达军区,却因为住宿问题大发雷霆,对工作人员大发火。难道是住宿条件差吗?其实,恰恰相反,安排的极为豪华。
展开剩余74%原来,工作人员并没有将邓华安排在普通的招待所,而是告诉他,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处住所,随时可以入住。当邓华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住所时,他却怒不可遏,严厉斥责工作人员:“我就一个人来报到,这样的房子我怎么住得了?我不需要享乐,三千多平米的地方,我能住吗?”他痛斥工作人员,批评他们忽视了革命优良传统。
这座房子,竟然是曾经的关东军司令部,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,内部装修则模仿了欧洲风格,重新装饰过,奢华得让邓华感到不适。他认为,自己已经明确表达过,不需要豪华的住宿条件,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办公房间和休息床铺就足够了。他责问工作人员,为什么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安排。面对邓华的怒火,工作人员哑口无言,只得无奈站在一旁。邓华愤然转身离去。
实际上,邓华刚过江时,已经特别交代过,不要铺张浪费,不需要特别待遇。然而,工作人员认为邓华刚从朝鲜前线归来,且新任司令员,理应安排得体一些。再加上地方政府某些同志的建议,他们才决定将关东军司令部作为邓华的办公室和住所。结果,这一安排反而弄巧成拙,让邓华感到不满。
尽管邓华当时气愤难当,但他冷静下来后,决定将这座豪华房子改作军区招待所。这样,若有上级工作组来访问或家属临时来队等情况时,便可以安排住宿。于是,这栋建筑就改为了沈阳军区的招待所。
然而,通过这一事件,邓华敏锐地察觉到沈阳军区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工作作风。于是,他上任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着手整顿沈阳军区的作风,发起了优良传统教育活动,号召全体人员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。他亲自带领军区政治部审定方案,组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活动,并且亲自为军区机关授课。在课堂上,邓华讲述了志愿军在朝鲜艰苦作战的情况,并强调大家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,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。这场教育活动迅速展开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
实际上,邓华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去世,都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。他的生活节俭清贫,从未追求奢华。开国中将、邓华的老搭档袁升平曾在1980年7月23日的《解放军报》上发表《深切怀念邓华同志》的文章,他在文中写道:“我从来没有见过他私自花费公款,或者要求公家给予他不合规的待遇。几十年来,他生活简单朴素,始终保持着廉洁清淡的作风。”
邓华的女儿邓英也曾回忆起一件往事:有一次,邓华的妻子生病住院,医院方面联系邓华,请他派车接妻子回家。然而,邓华却果断拒绝了。他说,车是国家配给他的,不允许私用。于是,他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,将妻子从医院接回了家。
邓英还提到,有一年邓华的儿子邓穗即将复员转业,相关部门给邓华打来电话,询问是否需要为邓穗安排工作。邓华得知是关于儿子安置的事情后,直接挂断了电话。邓穗了解父亲的性格,知道邓华从不会干预这些事务。最终,邓穗选择去四川的红旗柴油机厂当一名普通工人,一干就是几年。值得一提的是,直到邓穗离开时,厂里的同事们都不知道他竟然是邓华将军的儿子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