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日报记者 卞小燕
在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,“小铁钉”讲解员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学生陈丽滢站在展柜前,目光落在一件灰褐色丝质旗袍上——纹样素雅纯净,细密的针脚、淡淡的褶痕,在灯光下清晰如昨。她转身面向参观者,动情讲述“海纹姐姐”的故事:“这是王海纹烈士的旗袍。16岁那年,她走出上海的家门时,特意将这件旗袍留在了箱底,转身便把鲜活的青春,永远刻进了苏北的烽火里。”
旗袍的主人,原名俞中和,从小就生活在优渥之家。父亲俞钟骆是著名律师。姐姐俞启英是地下党员,为掩护身份,用名王海波。1940年下半年,王海纹在给家人留下一封家书后,毅然告别上海,奔赴苏北盐城,投身抗日救国运动。
大型原创舞剧《烽烟桃花飞》里,有这样一个让人落泪的镜头:离开上海前,王海纹躲在同学家楼上,听着楼下母亲的哭诉,只能含泪在心中请求母亲谅解。一扇门,将母女俩隔在了咫尺天涯。
1941年1月,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。同年2月,华中鲁艺成立。王海纹成了华中鲁艺戏剧系女战士班副班长。在这里,她创作反“扫荡”文艺作品、创编战地戏剧,既当话剧队演员,又当合唱队歌手,成为一朵小有名气的文艺之花,她的表演曾获得陈毅多次称赞。
褪去华丽的旗袍,换上革命的武装,她成为一名新四军文艺战士。然而,花一样的生命在这年夏天戛然而止。7月23日,30余位鲁艺战士在建湖县北秦庄遭到侵华日寇袭击,王海纹和几位女战士拒不投降,毅然投河殉国。那年,她17岁。
经过40多年的漫漫找寻,俞启英直到1986年才得知妹妹的消息。据她回忆,父母为了等这个女儿回家,一直住在老宅不肯搬家,还把她的照片放大挂在客厅里。父亲临终前嘱托俞启英,“家中的箱子最底下有件中和中学时穿过的旗袍,这是我的一个念想,现在交给你,希望你能替我继续寻找中和的下落,一定要带她回家。”
“她牺牲时年仅17岁,和现在的我年龄相同。” 观众杜涵瑶望着展柜轻声说:“今天看到这件旗袍,我深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历史的温度。”
“王海纹烈士在这片土地上流血牺牲,我们80多年来从没有忘记她。纪念馆用不同的方式缅怀英烈,讲述英烈故事、传承英烈精神。”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陈风亮说,旗袍会旧,但青春信仰不会。它也必将激励更多青年人前赴后继、不忘初心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光彩。
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